白云山千亿目标或搁浅,原因到底为何?
在医药行业AB股共221家上市公司中,2018年白云山以422.34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一,比第二名的中国医药多了100多亿元。
反差的是,拥有如此高营收的白云山,市盈率却仅仅13倍,市值不过548亿。
并购带来业绩“虚胖”,盈利能力短板明显
企查查信息显示,白云山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业务包括“大南药”、“大健康”、“大商业”和“大医疗”四大业务板块,下属共有25家医药制造企业与机构,其中有12家中华老字号药企和10家百年企业;中药独家生产品品规超100个。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白云山营收大幅增长。2018年营收422亿元,同比增长了100.95%。2019年前三季度营收501亿,同比增长67.56%。
但是这样增速并非企业内生业绩增长,而是收购广州医药公司、广州王老吉医药股份带来的“业绩虚胖”,并没有给白云山带来太强的盈利能力。企查查信息显示,白云山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仅31.6亿,同比为-8.11%。
究其原因,是因为白云山原来的主业中成药行业本身毛利率不高,且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并购而来的广州医药公司属于医药渠道商,虽然为白云山贡献了半数的营收,但本身盈利能力欠缺,毛利率常年低于10%,净利率当然更低,大幅拖累了白云山的利润率。
近几年来,白云山的净利率从来没有超过10%,盈利能力这一短板始终存在。
债务及应收账款大增
并购没能提升白云山多大盈利能力,但却带来了债务和现金流问题。
收购广州医药和王老吉之后,白云山负债大增。将广州医药和王老吉财务并表后,白云山负债总额高达283亿元,较2017年增长213%,其中,流动负债269亿元,较2017年上升了226%,非流动负债13.9亿元,较2017年上升78%。此外,白云山的应收账款从2017年的11亿元增至并表后的109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并购前,白云山的负债率约为30%。并购后的2018年飙升至55.05,2019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升到了52.28%。
债务和营收账款大增,无疑大幅挤压了白云山的资金流动性,加大企业运营压力。
研发实力弱,后劲不足
医药行业是对政策依赖较高的行业。人口老龄化预期倒逼医改加速,而且现有的医改政策明显对仿制药有大力挤压倾向,对中药也有一定影响,但对创业药却有着利好。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创新性药企未来明显更占优势。但是白云山明显不是创新性药企。
白云山近几年来研发投入较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率常年低于2%,在行业中处于低水平。这是因为白云山此前主攻中成药,公司旗下12家成员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认证,这些中成药的主要依靠祖传秘方投入生产,因此在研发上不需要太多的研发投入。并购而来大商业和大健康板块对研发依赖度就更低了。
但是目前国内医药行业的中成药板块增长乏力,加之辅助用药政策的影响,白云山为了企业发展,必须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但是最新消息显示,白云山“大南药”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时间延期至2022年12月31日,可见在现有研发实力不足、债务过高的情况下,企业推进创新研发进度缓慢。
白云山曾在2015年公开表示将挤进“千亿俱乐部”,还宣布有望成为国内首家成功迈入‘千亿市值俱乐部’的健康产业龙头企业。
彼时,白云山的市值是560亿元。五年后的今天,白云山市值却仅仅548亿了。
责任编辑:青霉素
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