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倒贴7万也要解约!基层「医荒」问题该解决了 药圈 职场
作者:基层医师公社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刘小琳 时间:2020-05-19 评论: 0 阅读: 3385 A+ A-
导读

基层闹“医荒”,这些人的心里也很“慌”!

近日,央媒《半月谈》就基层“医荒”问题进行了采访报道。文章中提到的几组数据,让笔者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10个事业编指标,作废了7个;


宁愿赔付7万违约金,仍要解除委培协议;


县里平均工资6000多,到了省里就上万;


卫生院500万元的设备落着灰;


人才断档10余年


……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感受到,有些地区的基层医疗软硬件建设情况不太乐观。基层闹“医荒”,问题出在哪?


苦读8年,编制问题却在“画问号”


医学免费定向生政策为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了不少高学历人才。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可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这看起来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条件,可据《半月谈》报道,有些人毕业后宁愿付7万元违约金、诚信记录载入档案的代价,也要解除之前签订的委培协议。


很明显,单靠上学期间的福利并不能让学成之后的毕业生心甘情愿待在基层。医学免费定向生回归基层后,仍需出台配套政策把他们留住。


河北省某卫生院的一名医学免费定向生,2015年毕业,经过前3年三级医院规培后,回到基层。


他向笔者讲述,当初他们这批定向生被分配成临时工,后来得知卫生院可以考编,却被告知不能考。这对于一个学习加规培花费了8年,到头来不给编制还不让考编制的定向医学本科生来说,真的十分委屈。


后来经过他和相关部门的沟通,终于办理好入编手续。


基层医疗大环境,让人才望而却步


这些医学免费定向生或者其他刚毕业的医学生基本都是90后,和上一世纪分配来的老一代毕业生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时代在发展,医疗环境也在变。现在的这些毕业生,上学期间接触到的都是医学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但回到基层却感觉和自己的认知有偏差。


比如,患者本来只需吃口服药,但不少患者执意要求输液,要求医生快速解决问题。如果两天症状不能明显改善,这个医生就是“庸医”。


他们在上学或规培期间学习的那些方法放到基层可能并不适用,有时患者宁愿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学历低的老大夫的“土方法”治疗。


另外在生活上,同年纪的其他行业同学不少都有房有车,事业有成,这些毕业的医学生回到基层若无编制,待遇低,心理难免会有落差。


当面对基层医疗这些错综复杂的环境,学的东西在基层发挥不出作用,加上身边的同学朋友发展迅速,这些反差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身兼数职,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现在的基层医生诊疗和公卫哪一项都不能少,基层医师公社曾做过一项关于“被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现状”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9.39%的村医收入在2000元以下,77.59%的村医认为工作量大,或许这一情况在乡镇卫生院能稍好些。


“原来自己就是在河北某卫生院工作,体检、扶贫样样不少,但待遇却没多大提升。另外,我只想干我干的专业,最一个纯粹的医生,后来就裸辞跑到了私立医院”。这是北京某二级私立医院的一位骨科医生向笔者诉说的原话。


在一些地区,基层医生的付出和回报不太成正比。


基层管理者夹在中间,心有余力不足


除了基层医生对未来迷茫,心里发慌外,基层管理者面临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的一位卫生院院长向笔者倾诉,“不管是定向生也好还是事业编招聘来的大学生也罢,都是来基层医院当跳板的。”


“甚至有的靠关系被借调走了,原单位一边给他们缴纳各种费用的,一边又不得不聘用一些无证人员到医药护关键岗位工作。”她说道。


“临时工有的有医师(助理)执业资格证但无编,有能力得不到保障;那些有编的大学生,一是基层临床经验不足,二是一些人还被借调走了,卫生院最后是人才两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卫健委基层卫生股郭星辰也表示,“像以前他们那在编在岗招考进来的医务人员,现在走的特别多。基层目前特别缺人,这边连乡村医生都没有。”


他认为,“主要与基层待遇不高、医疗技术不发达、工作量大等因素有关,久而久之导致人才流失。医疗卫生工作将讲究的是团队意识,就算再想干出一番事业,单靠1-2个人的一腔热血是行不通的。”


“另外,上级布置的工作全都落在了卫生院、村卫生室这级,就算一个部门布置一项工作,到基层就不只一项了。基层医生身兼数职,待遇又跟不上,很难留住人。但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我们一个部门或单位是做不了的,它需要政府以及其他多个单位去共同协调。”他表示。


解决基层“医荒”,这3点很关键


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现在的问题是不仅要将他们“引进来”“留得住”,更重要的“用得好”。


把现有的人才用好了,让后面的人看到希望,自然会“引进来”“留得住”新人,笔者认为下面这3方面至关重要。


1.打破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发展“天花板”


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在广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广东省做强基层卫生、深化县域医改典型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广州市花都区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村稳”路径,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比如在待遇问题上,基层医疗机构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明确一类财政供给(保障)的范围,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但在管理上,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在编制上,实行“县招县管镇用”,鼓励建立“人才池”制度,编制和人才可在全县统一调配和流动。


另外,除编制、待遇问题,年轻人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河北省的这名医学免费定向生向笔者表示,除了前三年的规培外,现在基本都是自己上网找文献或买书学习,有时候也会和上面医院的大夫咨询。


同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半夏也表示,她所在的卫生院差不多一年组织一次大型培训学习,目前还没有出去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些身边的例子,我们能够感受到,年轻的医学人才是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基层医疗机构应该紧盯发展需求,提高进修、学习、讲座的频次。


2.学历不应作为评价基层人才的唯一标准


目前,各地给编制、提待遇的这些政策多数面对的是本科学历以上人员,也有的地方降低门槛,大专学历即可。


这一条件限制,将一些只具备中专学历,但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这部分人挡在门外。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一种现象:学历高的因为没证书到基层医院过渡,学历低有证书的招聘门槛进不来,不得不去私营医院打工。


有读者表示,“基层医疗不需要太多复杂、深奥的学术知识,既然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说明也是得到了国家认可。”


评价基层人才不仅仅要考虑学历这一因素,需从多方面考核。降低学历招聘有资格证书人员和招聘高学历无资格证书人员之间需要一个平衡,制定出一个符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的标准。


3.相关单位互联互通,加速落实政策


半夏表示,去年年底,她们卫生院住院部新大楼已经封顶,新的集资房也在筹备,心里十分期待。


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由于各方面原因,施工进度缓慢。或许自己服务期满,也不能搬进新大楼工作了。如果硬件设施和环境跟不上,就算博士来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政策落实进度缓慢的确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半夏向笔者透露,“对于参加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定向生,国家补助3万,当地补助1万。我们2016级的这些人刚开始规培的时候据说按照这个政策执行。”


“不过我们当地是2019年才开始发文件的,一些规培基地就表示,区里下发的名单里没有2016级学员,就不能发这个补助;也有的规培基地会从2019年1月起发补贴到结业结束那个月。”她继续讲道。


总的来说,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不只是卫生院、地方卫健局的事,还需当地政府和人社局多方面去协调,并加快政策落实的速度。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机构“金字塔”的最底端,是最需要稳住的一部分。只有解决基层“医荒”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让基层百姓享受到更好地医疗服务。


be761398f43d8fd9c5fac81f456eadfe.png


责任编辑:露露君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1
游客需要先 登录 才能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
热门推荐
7月4日至7月5日,河北雄安国际会展中心。
1年前 阅读: 3713
连续性制造的优势有哪些?
博药 3年前 阅读: 2241
下一个first in class 新药诞生地?
博药 3年前 阅读: 2232
国内戒烟市场,可以给我们答案。
氨基观察 3年前 阅读: 1498
新冠产品驱动各企业利润大增?
时生 3年前 阅读: 2914
如何建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博药 3年前 阅读: 2694
未来两年“顶流”药物的变化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氨基观察 3年前 阅读: 1655
药智数据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全球临床试验数据库进行全面升级,本次...
药智网 3年前 阅读: 3878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