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中药冒充鹿茸、虫草,制售网络遍布五省市,涉案金额8000多万元……山东威海警方日前破获一起特大生产 、销售伪劣药品案。在这起案件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士参与和部分媒体虚假广告成为两大特点。
廉价中药冒充鹿茸、虫草,制售网络遍布五省市,涉案金额8000多万元……山东威海警方日前破获一起特大生产 、销售伪劣药品案。在这起案件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士参与和部分媒体虚假广告成为两大特点。如何根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专家认为在加大打击惩处力度的同时,还需多举措施策,铲除虚假药品广告成长的“土壤”,净化药品广告市场。
政策托底廉价药回归
针对当前网络上热传的“国家发改委酝酿已久的低价药品目录很快就要出台”的消息,记者11月30日在中山论坛上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求证,他回应说,目前确实正在研究低价药价格形成机制,但距离低价药品目录发布还需要一些时日。
“我们总体遵循的思路是政府主要负责建好规则,减少不当的干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药品价格。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低价药尤其是廉价药短缺的现象,确实有价格的因素在里面,研究低价药品目录就是想通过价格手段来保障低价药品的供给;二是在目前的用药结构中,高价药的比重较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来优化用药结构,使当前医药费用的构成发生变化。”郭剑英解释说。
尽管如此,地方的探索已经上路。继江苏、广东、甘肃、山东等地纷纷公布低价药品目录、对低价药进行单独招标之后,上海11月底也传出消息:在接下来的招标中,上海对低价药将开辟新通道,拟对入选发改委低价药品目录的品种不用招标,直接挂网,由医院自主遴选。
实际上,廉价药短缺早已不是新闻。要么是无利可图导致原料供应商纷纷停产,最终造成廉价药消失,抑或是生产厂家在招标后难以维持成本而停止供货,使得“降价死”魔咒在低价药招标中重复上演。突破眼下的困局由此成为集体诉求。国家发改委尚在酝酿低价药品目录,广东省则已公示了该省医疗机构2013年基药低价药品及临床必须且采购困难品种的交易入市价。记者看到,板蓝根颗粒剂、阿司匹林肠溶片、柴胡注射液及穿心莲片等低价药均在此列。
“尽管广东提出西药及生物制品日均费用需≤1元、中成药不得超过1.5元的低价药标准非常低,但至少能有些保障。”国内某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普药大厂还是很感兴趣的。过去,生产这些药就意味着亏损,但如果在只评质量、不评价格的前提下,量增加的话,这些低价品种还是有活路的。
半个月后,江苏省于12月2日起执行第三批廉价药品价格。记者了解到,这次出台的廉价药价格,尽管有的已抬高了价格,但总体感觉“还是很便宜”。比如50片糖衣装的丹参片,统一出厂价为2.0元,统一批发价为2.3元,统一销售价为3.0元/瓶;而此前公布的廉价药中,西咪替丁200mg:2ml注射剂每支统一出厂价为0.28元,统一批发价为0.32元,统一售价为0.42元。“这种价格调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河北某制药企业高管说:“我们呼吁政府部门能对高价药与低价药之间的价格比例做出适当的限制,对临床需求量大的低价药多给予一定的价格浮动空间,否则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针对各地试点的低价药目录的举措,该高管称,现行的药品招标制度没有真正贯彻执行“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过分强调价格。各地在招标时普遍重视价格的降低,而忽视质量因素,对药品质量缺乏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这样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因价格过低,企业无法供货,出现“中标就死”的情况。基药本身价格和毛利率就很低,不断的降价将使企业赔本无法供货,导致基药在市场上消失,患者无药可用。二是部分企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采取低限投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法以降低企业成本,带来严重的药品质量安全隐患。
据悉,今年前三季度的工业利润率只有约9.7%,财政对医药卫生的投入放缓,这就给低价药品的生存带来更大挑战。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廉价药统一定价要慎用,就像当前房价政策一样。实行干预价格的前提必须是市场手段失灵,况且这涉及管理原则、定价形式、作价办法、监管方式的改变,也与药品招标制度相关,怎样统筹是接下来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p#
低廉冒充身价暴涨 廉价药品变灵丹妙药
山东威海环翠警方不久前接到一个神秘电话:“ 在羊亭镇南江疃一个二层小楼里 ,有人生产假药!”这个举报电话,牵出一起特大生产、销售伪劣药品案。经前期摸排,办案人员进入二层小楼后看到:一楼是一个加工车间,地面杂乱不堪,一片狼藉,12名妇女围在一张大台子边,正将一种棕黄色的药丸装瓶并包装成盒,现场没有任何的卫生安全措施。
随后,办案人员在库房内发现大量药丸、包装瓶(盒)、合格证,半成品以及10箱总价19万余元的成品药,药盒上标示“源本堂风湿关节炎(食疗方剂)益圣丸”,厂家是西宁一家公司。 经调查确认,这家西宁公司从未生产或授权其他公司生产过“益圣丸”,该药是假冒产品。经查,“益圣丸”是威海和北京两家公司合作“研制”的,原料采购于河南郑州。不法分子以低价从河南收购药丸后,在威海进行包装,然后运送至北京、天津、济南、太原的四家公司销售。
后经相关部门鉴定,“益圣丸”中根本不含有包装盒上标注的虫草、鹿茸等成分,而是由价格低廉的当归、白芷等中药配制。每吨药丸出厂价6 .5万元,销售给消费者每吨高达300万元,经简单包装的药丸价格每吨“暴涨”近50倍。廉价药丸为什么摇身一变,成为“灵药妙药”?又如何畅销市场,坑害众多消费者?记者调查发现,医药行业从业人士参与,部分媒体发布虚假广告,是当前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的新特点。
据警方介绍,威海工厂经理名叫谷亮(化名),大学里学习药剂专业,毕业后在医药界摸爬滚打。数年前,他与同在医药圈的孟常青(化名)相识,合作成立了威海山海药业公司。两年前,谷亮偶然得知:河南有一种药丸,对腰腿骨病有一定疗效,遂萌生购回该药丸,而后加工包装销售赚钱的念头。
据孟常青供述,从2012年2月份开始,山海药业公司与北京源本堂的王军(化名)合作,共同生产“源本堂风湿关节炎食疗方剂益圣丸”。产品的名称、外包装以及标注的卫生许可证号,都是王军负责提供,并根据其要求进行生产。成品药也由王军负责调度,通过货运公司,销往全国各地。经进一步查明,山西龙海药业公司(化名)是涉案产品的销售总部 ,在全国设有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四大分公司。其运作模式是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进而达到非法敛财目的。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该公司有一套运作手法:产品在媒体做广告,留有400全国免费电话,有购买意向的人拨打完电话后,由负责接听电话的小组登记顾客信息,录入该公司患者信息系统后,并将顾客信息发送给相关部门,再由员工拨打电话确认后,安排地市分销商送货。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为欺骗更多消费者上钩,他们专门仿照某健康访谈节目,从内部挑选职工冒充专家,请群众演员充当主持人和观众,并雇佣导演拍摄,肆意夸大产品的疗效。#p#
媒体推波助澜 净化市场迫在眉睫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几年,医药行业从业人士参与制售假冒伪劣药品,部分媒体推波助澜,加之此类案件专业性、隐蔽性极强,一般情况下很难识别,误导了不少消费者。
虚假医药广告不仅有损患者身体健康,而且触犯相关法律规定。自2009年5月27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 药 、 劣 药 刑 事 案 件 具 体 应 用 法 律 若 干 问 题 的 解释》第五条规定了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的犯罪分子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的行为,例如提供广告等宣传的,以共犯论处。
对于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为假药、劣药提供广告等宣传的行为,北京市隆安(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周雷指出,现实中类似宣传行为获刑的并不多。但既然“两高”司法解释将广告行为认定为共犯,那么意味着执法机关必须加大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药品广告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屡禁不止、屡查屡犯的情况,从今年4月起,工商总局等八部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违法医药广告案件6902件,罚没款6227万元,停止213户违法主体的广告业务。
下一步,工商总局等八部门将继续加强广告日常监测检查,加大对地市以下广告媒体和互联网媒体违法医药广告打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并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的成果。
专家指出,无论是打击制售假药还是整治虚假医药广告,都不能简单的一罚了事,要发现一例,严惩一例,真正用刑事责任震慑犯罪分子。对广告负有监管义务的工商和药监部门要探索推进综合执法,形成查办虚假药品广告的合力。不仅媒体自身要加大药品广告审查力度,司法环节也要加强对媒体虚假宣传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