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要扩大市场,走向世界还需要不断努力。那么,打破现代中药国际化国际化这一困局到底靠什么?还有,中药的发源地在中国,但中国药企在海外却屡遭滑铁卢。反观日本的中药事业却蒸蒸日上,对外贸易搞得有声有色。
中药安不安全?这个争议了很久的话题,今年以来更是因为多家龙头中药企业持续曝出安全问题,不但引发国内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还引发海外药品监管机构不断示警。
8月20日,英国药管局在其官网发布警告,提醒消费者谨慎选用一些没有经过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说这些中药含有铅、汞、砷等重金属;9月8日,英国药品管理局要求该国各中医学会和一些较大中药店公司上报中成药的库存数量。市场传言称,英国药品管理局计划从2014年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当地销售。尽管这一传言最终被证明是误读,英国药管局规定,未达到英国标准取得药品批文的中成药,将被禁止在英国销售,但还是在国内中药行业引发一定程度的恐慌。
除了英国之外,加拿大的卫生部门也在今年初警告公众,不要购买、服用多款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的中成药。
尽管中国出口英国的中成药数量不大,但由于英国在欧盟有着较大影响力,一旦英国大规模限制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很可能引发其他欧盟国家的效仿。“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也是中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果欧盟都效仿英国,中国的中成药在欧盟市场很可能会遭遇滑铁卢。”渤海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王辉告诉本报记者。
中成药之所以在海外市场被阻击,一个关键因素,还是因为自身的安全问题。近期以来,同仁堂、汉森制药、华润三九等国内中药龙头企业先后多次被曝出药品安全问题,如北京同仁堂总统牌破壁蜂花粉片,被爆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甘露醇;汉森制药旗下四磨汤近日被爆出含有致癌物槟榔;华润三九的正天丸也被英国卫生部门曝光称,正天丸含有乌头草成分,可能会消费者造成肾损害、心脏毒性和其他脏器损害。
此外,中药和西药在标准上的差异,也是海外市场对中成药持有偏见的重要原因。神威药业集团副总裁陈忠就表示,有效成分不明、组分不明、不良反应未明,是中药难以融入现代医学体系的重要原因。#p#
欧美市场门槛高企“洋中药”大量返销
记者了解得知,就在今年年初,加拿大卫生部发出通告,警告公众不要购买、服用多款含有超标的汞、铅等重金属的中成药,包括天麻头痛丸、石斛夜光丸、内障明眼丸、天麻丸、白凤丸等。
国内某大型药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标准不一、且现在中药进入欧美国家在药品质量检测方面要求十分严苛,所以不少口碑好销量大的国货只能以保健食品等身份尴尬地存在,或者干脆被封杀。
“申请注册的公司必须提供草药产品至少连续30年在欧盟国家使用有效、安全的证据,最起码要提供欧盟国家使用15年和欧盟国家以外使用30年的证据,光这一条就把国内药企基本拦在了门外。”他介绍,为此,不少国内药企开始“曲线救国”,采取和当地药企合作等各种渠道和模式来规避这些严苛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中药出口金额14.9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9%,增量来源于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大幅增长。2013年仅在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出口额就达3.3亿美元,同比增加11.2%,占中药商品出口额的47%.
“近年来,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额逐年递增,但其中不少都被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洋中药’或保健品、化妆品等,然后大量返销回中国。”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据媒体报道,日本救心制药株式会社根据传统中药六神丸开发的救心丹,每年实现数亿美元的销售额,而对其贡献最大的就是中国;德国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银杏叶,生产出产品再返销回中国。“不少日韩、欧美国家在抢注专利和技术研发上高出国内中药企业不少,所以现实就是我们的产品走出国门难,‘洋中药’打入中国市场易。”他表示。#p#
做空背后或有外企推手
因为不断曝出安全问题,使得国内地出产的中成药,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遭到了较大压力,特别是龙头企业先后“沦陷”,更是让消费者对中成药引发担忧。不过,也有观点指出,中成药持续受挫背后,不排除背后有推手在推动,以期大幅打压重要龙头企业的估值,实现抄底的目的。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本报记者,西方制药企业在化学药上的研发已经做了上百年,已经遇到了天花板。不得不向植物药的研发转型,植物药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的主流趋势。
近年以来,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巨头纷纷加大了在天然植物药上的研发力度,通过与中国植物药研发机构合作的方式,取得了相当的突破,让这些跨国巨头看到了植物药的巨大前景。一方面,海外唱空中药的声音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却大批量地从中国进口粗加工的中药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药,获取巨大的利润。目前,韩国、日本、美国等直接垄断了中成药国际市场约90%的份额。
神威药业集团副总裁陈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分析指出,国外舆论以农药残留问题和重金属为靶子,打击中药企业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不能排除做空中药的可能。通过做空,再以合资、收购的方式来中国进行科研开发,对药企巨头而言是最好的选择。#p#
专家说法:用药安全是软肋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表示希望通过三年努力,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建立中医药服务标准,培育国际知名服务品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武警医院耳鼻喉研究中心中医科龙目恒主任表示,近期有关部门大力整顿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市场,结果发现充斥着大量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要想进入国际市场,还远不止原料过硬、技术达标这么简单,不少国家在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方面比国内标准还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旦发现个案就可能全面叫停。”
专家介绍,中药在海外的“信任危机”始终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中药企业要想走出国门,除了“合纵连横”等现实手法外,重点还在于提升质量适应国际标准或当地标准,尤其要注重明晰成分、标注不良反应,因为这些都是最被看重、最易受质疑的用药安全问题。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