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局长会议决定,药品价格将全部放开,药品价格有望迎来市场化,尽管目前放开药价的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价格放开后是否仍进行政府招标等核心问题还未明朗,但不难预计,药价的放开将对医药行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医药企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医药电商或借此崛起。
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局长会议决定,药品价格将全部放开,药品价格有望迎来市场化,尽管目前放开药价的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价格放开后是否仍进行政府招标等核心问题还未明朗,但不难预计,药价的放开将对医药行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医药企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医药电商或借此崛起。
药价管制将放开行业洗牌将是必然
据悉,目前医保目录内,中央管理的药品约1500种,地方管理的药品约500种。大多数品种生产厂家较多,药品价格放开后,药企为扩大销售数量必然进行价格竞争。同时,药品招标可能仍将进行,作为采购主体的医院也将可能二次议价。因此,药价放开后,药品价格战在所难免。
一些拥有重磅独家品种的药企受到价格战的影响小,而一些非独家而单独定价、优质优价的药品,则不得不主动降价,并对同类产品形成压力。再者,一些市场需求大的首仿药也有望在价格放开后,通过价格竞争抢占进口药的市场份额。从细分行业来看,抗菌素、大输液、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子行业竞争可能会加剧。
业内人士预计,处方药网上销售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放开,药品价格的放开,对医药电商可谓是大利好,也是药厂切入药品电子化销售的时机。一些价格高、质量优的非医保品种将通过电子化销售与医生形成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药价放开后,药企为强化实力,兼并收购的意愿也将更强烈,一些处于竞争劣势的药企将主动选择退出,预计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更频繁。
药价市场化要剥离以药养医
可以肯定,放开医药价格,或者叫做医药价格市场化,是政府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不断推进全面改革、促进政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体现。全面放开药品价格,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能谈的问题。以此之前,权力之手总是认为通过最高限价政策和频发降价通知两种方式,可以稳定药品的价格与供应。即便面临气势汹汹的以药养医体制,即便面临绝大部分医院医药不分家的经营现实,相关管理部门也对自己的管理哲学笃信不疑。
不过,结果往往非常悲催:每一次的基本药品降价通知,相关药品总能很快在市场上出现短缺,即逢降价一定停产;每一次最高限价政策的发布,都会有低价格的大众药品涨到最高限的价格。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当下经济是市场经济,有竞争才会有更加公平合理的价格,才会有在性价比上的优胜劣汰。因此,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要让药品市场化。而不应该让医疗体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从发展趋势角度讲,药品的市场化体现了政府权力尊重市场规律的事实,是政府监管意识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
但是,自由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当下医疗体制而言,药品的市场化,很有可能走向药品越来越贵的极端。这并非危言耸听。一方面,在吃惯了贵药、好药之后,老百姓可能会对几块钱的药不能适应,认为贵的还是好的,越贵也就越好;另一方面,医与药不分家,医生对于开什么药、在哪里拿药,仍然有垄断性的权力,医院仍然指望在药品价格中拿分成来维持运转。这两个方面,也便决定了药品价格市场化之后的另外一个危险——看病越来越贵。
因此,药品市场化须以剥离以药养医为前提。让开药的医生以及医院,脱离于药品市场,让他们远离在药品上的种种利益纠葛。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根据需要向公众宣传医药的一些基本常识——贵药不一定是好药,便宜药也不一定是差药,许多药可能在价格上千差万别,但成分是一致的。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则应该及时转变思路,生产让老百姓用得起的药、信得过的药,才能笑到最后;发明奇药、新药和贵药,都将被市场抛弃。
提价能否让廉价药迎来“新生”?
近日,太极集团发布公告称,将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上调20%,零售价也做出相应调整,引起了医药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廉价药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青霉素、阿司匹林、感冒通、氯霉素眼药水、速效伤风胶囊等耳熟能详的廉价常用药正逐渐离开公众的视野,而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鱼精蛋白等廉价救命药也时常短缺。
廉价药正从医院和药店“淡出”已不是什么秘密。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常年利润低、且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人力等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越多则亏损越大,使得部分廉价药几乎在市场绝迹。在一些廉价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同时,另一些廉价药“换装”涨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此前两元一瓶的氧氟沙星滴眼液,在药店基本上都能买到,但记者近日发现其换“新装”了。
那么,提价能否让廉价药迎来新生呢?一位药企负责人说:“虽然廉价药涨价是一种保护性措施,但在目前高价药风行的状况下,廉价药依然很难生存。而且,按照目前的定价标准,就算涨价,对于生产企业的利润而言还是杯水车薪,让其重回患者手中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