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的“他巴唑”,全国13家药厂集体停产;进口的“赛治”,因供应变大时常断货限购;可替代的药物仅剩一种,且有副作用……昨日,《甲亢救命药断货调查》不仅引起江城数万甲亢病人的共鸣,更引起了医药行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国产的“他巴唑”,全国13家药厂集体停产;进口的“赛治”,因供应变大时常断货限购;可替代的药物仅剩一种,且有副作用……昨日,《甲亢救命药断货调查》不仅引起江城数万甲亢病人的共鸣,更引起了医药行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不少甲亢患者以及热心读者还关心:廉价的国产甲亢救命药“他巴唑”还能不能恢复供应?恢复供应后会不会涨价?
昨日,记者进一步跟进采访湖北省卫计委等相关部门,针对此次消失的甲亢药“他巴唑”,以及已经消失或发生紧缺的廉价药物,如何保证生产和供应,一一对话,探寻有效的解决之道。
“经典”廉价药哪里去了?
事实上,廉价药正在从医院和药店“淡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社会上关于看病贵的种种质疑,一些医生不无委屈地说:“我们也不是不想开便宜药,关键是便宜药越来越少。”
许多传统廉价药,像几分钱一支的地高辛强心针剂、高血压病危患者常用的盐酸肾上腺素等,在医院早就难觅踪迹了。国产破伤风针只要1元多,而医院里都是100元左右的进口药;只要2.5元的洗肠药蓖麻油缺货,患者被迫采取价格超过100元/次且更痛苦的手术洗肠方式……
有医生对其中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发现:10元以内,特别是1元以内的价格低、利润空间小的药品,消失得尤其厉害,如20片才0.6元的扑热息痛、1元左右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和去痛片,还有市民过去常用的感冒通、痱子水、足光粉、速效伤风胶囊等都越来越难买到。
另据了解,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作为我国基本医保目录品种,特别是甲类品种(包括原料药)的主要生产者和供应者,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相比,其生产成本较高。而随着近年来,产品原料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随之增加,但这些经典药的出厂价却没有丝毫增加,最后不要说利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已难以维持国有医药企业的正常运转。最后,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部分药品的生产,有的企业更因破产而退出市场。而改制后的医药公司,则更不愿意生产这些利润极低的药物。
求药乱象:赴港代购、网上黑市、疯狂囤药
昨日,不少甲亢病人看到报道后,纷纷致电表达共鸣,并吐槽自己艰难的求药经历。
50岁的甲亢患者李惠芳说,今年年初,开不到“他巴唑”后,她只能换用进口的“赛治”。但一个多月前,“赛治”吃完了,多家医院买不到,她几乎每隔两天就往医院药房打电话,问“赛治”有没有到货。最后,她通过香港的朋友辗转帮她买到10盒,心里总算不那么焦虑了。
此外,她还听说有病友在网上联系黑市药贩,原本30元一盒的“赛治”,价格被炒至50-60元。但她认为买药还是要以安全第一,很多病人跟她想法一致,担心在网上黑市里受骗,便苦守医院药房,随时掌握“赛治”是否到货的消息。“赛治”到货后,不少病人一次要求开数十盒,同济、省人民医院等大医院纷纷采取限购措施,有的病人就多挂几次号、多办几张就诊卡,每张就诊卡开一盒赛治,疯狂囤药。
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胡爱民主任告诉记者,近几个月来,该科时常接诊因为缺药或换药不适的甲亢病人,无奈转投中药治疗。因为甲亢发病是免疫系统紊乱引起,多与压力大、精神紧张相关,因此病人听闻缺药,大多变得更加易怒、焦虑不安。胡主任说,看到这些病人,作为医生很同情他们,但除了积极帮他们找替代治疗的方法外,无力解决缺药问题。医院药房只能积极找“赛治”的配送药品公司调货,但“他巴唑”停产了,只能向上级卫生部门反映缺药信息。
官方回应:数量短缺、定点投产
昨日,省卫计委药政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已经了解到甲亢药供应不足的问题。7月20日,我省接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通知,要求省内各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将“他巴唑”短缺情况,通过“全省短缺急救药品上报平台”上报,省级平台汇总后,及时上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沟通生产环节。7月下旬,北京燕京药业有限公司应急生产了一批“他巴唑”,但供应量非常有限,不足以缓解临床供应短缺。
目前,我省已经把“他巴唑”用量缺口上报国家卫计委药政司,但恢复药品供应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九龙治水,各管一段”,药品生产归工信部管,药品质量安全归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监管,价格归物价部门管,流通归商务部管,虽然基本药物制度的管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但要一次性解决“他巴唑”短缺所暴露的所有问题,也还是有待国家政策层面的调整。国家也已经认识到,组织企业应急生产,不能成为常态,药价生产成本上涨,没有利润太低,通过行政指令让生产厂家亏本供应,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约谈生产企业,对部分医药企业进行成本调查和出厂价格调查,对基本药物目录中的短缺药、独家药等进行摸底,对部分价格倒挂的药品品种,准备组织定点生产、合理定价、统一配送,让生产企业不亏本,有生产积极性。
政策展望:有望破“廉价药招标死”
全省基本药物采购平台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巴唑”等一批廉价好药的停产,集中暴露了基本药物招标机制的短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4年来,虽然降低了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令患者受益,但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目前,基药统一招标采购,实行的是“价低者得”,让唯一中标的药企通过供应数量的优势,实现“薄利多销”。在评标的情况下,很多厂家为了能中标,相互压价导致价格过低,很多廉价药厂家中标后,才发现生产该药成本上涨,不仅不赚钱反而亏钱。例如,华北一家大型药企的青霉素,为了确保市场份额,中标价格仅为1元,但生产成本都不止1元,市场流通价格为2元,该企业不得不采取限量供应,防止价格倒挂引发过度亏损。
在保证市场供应方面,招标采购合约对中标的生产厂家和配送公司都有惩罚措施,例如拉入黑名单、诚信积分,严重违规者被取消供应资格、两年不得参与药品招标采购等。此外,还有补救机制,中标的企业不能及时供货,将约谈竞标时的第二顺位企业,但往往是一家生产不起,其他厂家也不愿意生产。
该负责人透露,基本药物招标工作两年一次。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已经下发《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我省新一轮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将于2014年上半年举行,根据新意见,招标方式将作出新的调整,不再是“唯一的最低报价”药企中标,将尝试一个药品选择3个厂家中标(即低价好药、高价优质药、价格适中药,各选一家),并吸纳品种品规不同的厂家进入竞标,在良性竞争中,让价格趋于合理。因此,新一轮招标后,相关品种或将面临价格调整。
例如,“他巴唑”停产短期无法恢复供应,进口药“赛治”也可以纳入招标平台,中标后增加供应,防止缺药断档。
省卫计委药政处负责人则建议,国家应该将一批廉价基药作为公共卫生产品,类似计划内疫苗管理,通过政府指令,组织定点生产,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补贴,确保供应。
而此前的9月26日和27日,记者就上述相关问题,分别向国家卫计委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采访申请函,时至昨日,两部委仍未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