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失败、监管负面、宏观经济环境,都加剧了市场的低迷。
2022年第一季度是三年来新股发行最慢的一个季度。不仅如此,生物科技行业股价暴跌,过去两年创下纪录的IPO步伐也因此放缓。
对于关注生物科技新闻的人来说,近期许多中小型公司陷入困境已是老生常谈,但它们现在到底处在何种“水深火热”的境地,恐怕就鲜有人知了。
缘何至此?
Jefferies的分析师试图对低迷的市场进行量化,他们得出了一个“历史性”的数字:128家公司目前的市值低于其持有的现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负面的临床事件、FDA的负面进展,以及宏观经济环境。
负面的临床事件
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全球生物制药公司都在开展对抗新冠病毒的研发,但失败也屡见不鲜。
2021年1月,全球四大疫苗制造商之一的默沙东宣布,将停止研发SARS-CoV-2/COVID-19候选疫苗V590和V591,并计划将相关研究策略和生产能力集中在另外两款新冠治疗候选药物上。研究显示,V590和V591通常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其免疫反应不及自然感染后和其他SARS-CoV-2/COVID-19疫苗报道的效果。
同年4月,武田制药与CSL Behring、Biotest、BPL等多家全球血液制品巨头组成的联盟,在针对新冠病毒研发的血浆衍生疗法临床III期试验中,未能达到主要终点,新冠药物项目宣布失败。
另一难以攻克的难题阿尔茨海默病(AD)也吸引了很多药企“前仆后继”。AD的新药研发几乎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死角,多年来鲜有新药获批,至今也没能出现彻底治愈的药物。
包括艾滋病毒疫苗、治疗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从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到大型制药集团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FDA的负面进展
2021年,FDA仓促将价格高昂且“基本无效”的AD药物Aduhelm批准上市,引发舆论哗然,更有3名咨询委员会专家愤怒离职。内部知情人称FDA与渤健存在“不正常互动”,这让外界对Aduhelm及其上市过程多了一份质疑。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吉利德的瑞德西韦,曾一度被视作是能对抗新冠病毒的“神药”。然而,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物的效果并不明显,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0月15日发布的跨国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该药物的疗效存疑。可即便如此,FDA还是在7日后通过了审批,令其成为了美国市场上首款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
除了药物疗效问题,FDA也曾因对制药商的违规行为处罚不当而受到举报。
一名前FDA检查员举报默沙东工厂存在不合规行为,然而,FDA方面表示检查员未能证实这些说法。但是美国特别检察官Henry Kerner告诉白宫,举报人“证实了默沙东工厂的严重不当行为,虽然FDA似乎对此予以否认”。
另外,举报人还表示,他被派去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对默沙东近8万平米的工厂进行检查,原本对类似工厂的检查通常需要四名检查员花费21天时间。举报人称自己曾多次向FDA请求更多帮助,但FDA并未回复。他补充道,这些缺陷会导致合规性下降并可能使公众健康面临风险。
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
对于初创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IPO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也能让投资者获得回报。2013年开始,生命科学初创公司更容易进入公开市场,也确实吸引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公司进行IPO。2020年和2021年,Biotech累计通过IPO共筹集了近300亿美元。
然而,2021年下半年,生物技术势头逆转。新上市的制药公司股价出现下滑,2021年上市的制药公司中,近90%的公司目前的股价低于IPO价格。
Jefferies的报告写道,“我们注意到中小型企业(0-50亿美元)市值收缩进程加快,目前以低于现金值进行交易的公司超过120家,而2021年这个数字是45家,过去15年平均每年为10-20家”。这与金融海啸之后的2008-2009年情况不相上下。
这种糟糕的情况,加上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似乎降低了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兴趣。
2022年Biotech的IPO急剧下降(按季度划分,已IPO定价的Biotech数量)(图源:BioPharma Dive)
虽然一些风险投资者表示今年不会大规模调整战略,但他们都预计,企业的融资方式和私有化时间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投资者采取了“严苛”的融资条款,若另一个投资者未能为承诺的部分融资提供资金,前者就会减少持股。
从事私募交易的Troutman Pepper律师事务所合伙人Chris Miller表示,拥有Biotech股票的投资者,如今在选择初创公司时会更加谨慎。对融资失败的担忧促使投资者考虑“降低风险的策略”。他认为分阶段融资(Tranched financing)近年来更为普遍,Biotech必须达到某一里程碑才能获得部分融资。
分析师们指出,宏观环境促使投资者买入“抗风险能力强、收益率高的大型股”,很少会选择不太知名的的股票。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坏消息:消极的指数造成股值下跌,而延期和临床暂停(clinical hold)等监管措施,可能意味着更加恶劣的市场环境。
自寻出路
从生物技术指数暴跌,到传闻个别公司进行重大重组、裁员、转变管线,甚至寻求可怕的“战略替代方案”,都进一步都给熊市“添砖加瓦”。但这些也确是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为了“自救”而作出的努力。
裁员重组
2021年底,药企裁员的消息陆续传出。2022年,裁员风波更甚,医药行业人事变动愈加频繁。
今年3月,Athenex为了将运营成本降低 50%,宣布裁员,将研发注意力集中在细胞疗法上。
4月,面临多重研发、监管和商业化挫折,蓝鸟生物为了维持业务发展、削减成本,计划裁员 30%,以期将其现金流延长至2023年上半年。
更有甚者将公司主要领导人列入裁员之列。经历八个月的惨淡经营之后,专注于微生物组药物开发的Kaleido Therapeutics就是其中一员。公司的裁员人选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战略官。根据其最新年报,该公司累计亏损超过3.6亿美元。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跨国大药企也未能从裁员浪潮中抽身。
诺华内部正在进行重大重组,计划将其制药和肿瘤业务合并,确认可能裁员数千人,公司新架构将在2022年底前完全到位并投入运营。
被Aduhelm来回“折腾”九个月之后,渤健也开始改变组织架构,对公司进行重组。目前渤健已开始向美国的一些员工发出裁员信,但未透露具体人数。
药企并购
几家愁来,几家欢喜。
2020年9月,全球制药巨头吉利德宣布将以210亿美元收购生物技术公司Immunomedics,后者为下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技术的先驱。
同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将以390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美国亚力兄制药。亚力兄制药致力于研究创新罕见病产品,其核心产品是治疗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症及阵发性夜间血红素尿症的药物Soliris。
凭借新冠疫苗和药物重新回归“神坛”的辉瑞,近期宣布以116亿美元现金(溢价33%)收购制药公司Biohaven,获得其重磅偏头痛上市药物及在研管线,当属2022开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医药行业并购案。
此一时,彼一时,往日审慎的并购姿态正在转变。殊途同归,对于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并购或许是换种方式继续生存。
顺势而变,方得始终
尽管分析师们预测2022年总体上仍将是艰难的一年,但Michael Yee、Dennis Ding、Andrew Tsai和他们的团队希望下半年能获得一丝喘息。如果大型制药公司能加快并购步伐的话,或许能对现有环境稍加缓解。正如他们几天前所说,排名前15位的制药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收购整个中小型生物技术行业,或者说能买下644家公司。
回顾过去15年,分析师们指出,自2007年以来,低于现金值交易的中小型生物技术股(SMID-cap biotech)的数量不超过45家。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每年只有不到20家生物技术公司陷入这种困境。现在的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比早些年拥有更多的现金,“以平衡更高的成本”。
不过,如果接下来的临床结果是积极的,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他们相信,在“估值更为保守”的情况下,IPO将在年底前再度回升。
分析师们写道,“至于并购活动是否会升温,大型制药公司没有过多表示,只是说有可能。然而,我们认为买卖价差可能会继续扩大,直到市场触底。此外,这并不意味着低于现金值交易的公司很快会被淘汰,它们可能是受到了负面事件的影响。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那样,这些情况不太可能会影响几笔小型交易,投资者关注的是大宗买卖(至少有50亿美元)”。
“知进退者是高士,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势而变,方得始终。
文章转载来源:同写意
作者:写意君
责任编辑:七斤
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